
在之前的咖啡豆选购指南里,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风味介绍找到适合自己的咖啡豆,但想要在家也能享受“精品咖啡店”的日常,好用的咖啡冲煮器具和优质的咖啡豆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咖啡豆的风味是一杯好咖啡基础,那么咖啡器具的选择就是美味香醇的实力助攻。《好咖啡为什么好(Culture Cafe)》一书中说:“人类自发现咖啡之日起,便竭力发明新的制作方法,不断提升咖啡的味觉体验,改变咖啡的风味特点,探索便捷、快速的咖啡制作方式。”
这一切方式与方法的变革和创新,都围绕着咖啡的“萃取”展开。

萃取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咖啡萃取无非是在咖啡粉中加入热水(或冷水),虽然原理简单,但最终一杯咖啡是否能算得上好喝,背后也有严密的公式计算和数据支持。

无论是选择根据个人口味尝试,还是愿意花时间研究数据微调,都需要知道:冲煮过程中,水温、时间和研磨度是影响一杯咖啡是否好喝的主要因素。

每种因素参数的变化和调整,都会影响最终成品的味道。

参数和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冲煮器具的选择和萃取也息息相关。不同器具适合的萃取时间和研磨度都不一样,购买咖啡豆的时候,一些品牌也会在外包装或商品信息中给出萃取建议,比如盐粒一样的细研磨适合意式和摩卡壶,颗粒稍粗、像细沙一样的研磨度则更适合手冲。
但我们只是想在家做一杯好咖啡,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家用咖啡器具
其实在家做咖啡,先成为“设备党”也无妨——与其纠结纸上谈兵的标准,不如从更直白的需求出发。我们大部分人享受的是从制作到品尝的“完整”体验,标准和精细的数字只是锦上添花的调整参考。显然,选择一款适合在家操作、且有一定探索乐趣的咖啡冲煮器具更重要。

需要明确的是:咖啡器具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使用方式,价格与磨合时间有时候也是天差地别,所以在不太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咖啡、享受动手做咖啡的过程、或者为这件事投入时间之前,建议先从基础的咖啡器具开始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再适配自己的偏好或技术考虑“更新换代”。
Tips:制作一杯好喝咖啡的重要前提是优质现磨的咖啡粉,不同器具也有各自合适的研磨度,单独购买磨豆机是相对直接的解决方式,也可以请商家代磨粉。
根据操作难易、辅助工具的多少、以及多年来逐步入坑(越买越多)的实践经验,我们把家庭常用的咖啡器具分为三种类型:
1. 简单实用型
相对基础的家用咖啡器具通常都是“小身材”,却拥有“大智慧”,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辅助也能独当一面,清洁起来也很方便,是探索咖啡冲煮方式的合适起点。

- 爱乐压
爱乐压的外形像去掉了针头的注射器,萃取方式也差不多——仅需一个按压的动作。在“针筒”里放入适量咖啡粉和热水,搅拌,压下推杆,咖啡液就会透过滤网流出。追求咖啡的纯净,还可以在滤网中加滤纸。
因为制作过程中有加压和过滤的步骤,所以爱乐压冲出的咖啡也有意式咖啡的醇厚和滴滤的纯净。

爱乐亚很适合户外活动,便携不占太多空间,几乎没有卫生死角,清洗也是几秒钟的事。
- 聪明杯
聪明杯不仅长得像手冲滤杯,使用流程也像一体化、精简版的手冲。

它的底部有一个可控制水流开关的阀门,只需要倒入咖啡粉和热水,浸泡 3-4 分钟,然后将整个滤杯放到咖啡杯口上,就可以做出一杯口感干净又风味平衡的“手冲”了。一些咖啡馆里客人多、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用聪明杯快速搞一大杯咖啡液,用来做冰冲或者其他饮品,可见它的迅速便捷。

它不需要调整水流,也不用管注水手法,非常适合新手,而且耐高温塑料的材质也很轻巧抗造。
- 法压壶
可能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只来自某家居品牌的法压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闲置吃灰或者沦为普通水壶,但它反而是基础的器具里拓展功能比较多的,除了平时可以当正经茶壶泡茶之外,虽然有点费力、也可以打奶泡。

法压壶的使用方式也很简单,把咖啡粉倒入壶中,加入热水,将滤网活塞和盖子依次盖上,三四分钟后缓慢压下滤网,倒出咖啡即可。
因为金属滤网不会过滤掉咖啡的油脂,法压壶冲出的咖啡是偏浓郁的。但金属滤网也稍稍提高了法压壶的维护成本——需要常常清洗,收纳时保持干燥,不然很容易生锈。
2. 捎带辅助型
这个类型的器具在操作的难度上有了提升,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外援,大部分也都是常用的厨具和设备,购买和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也不难。

- 摩卡壶
摩卡壶的外援比较简单,有能加热的灶就行,电炉、直火的都可以,一些品牌也会搭售配套的加热灶。
结构也比较清晰,分上壶、下壶和粉槽。使用时在下壶加热水,粉槽中放入咖啡粉,之后拧紧上壶与下壶,将摩卡壶放在电陶炉上加热,就可以萃取出比较浓郁的咖啡液。

摩卡壶体积小、好携带、需要的辅助器具也有限,因此经常出现在户外露营爱好者的朋友圈。摩卡壶维护成本稍微高一点,因为材质的原因既不能进洗碗机,也不能用一般去油污力强的洗洁剂;煮完咖啡之后,壶内通常会残留较多咖啡油脂,尤其是用于密封的橡胶垫圈,所以拆开用清水洗净之后,也需要擦干存放,以免滋生细菌或部件老化。
- 手冲套装
尽管听上去操作过程最“朴实”,但手冲所需要的辅助可能是最多的。完整的一套手冲器具包括手冲壶、滤纸、滤杯、电子秤和分享壶。
其中,漏斗形状的滤杯选择非常多,从材质、杯型、肋骨形状(滤杯内部导流槽形状)和孔洞多少来分都有很多种选择。

滤杯的材质会影响温度,杯型、肋骨条纹的形状和孔洞会对萃取流速造成一定影响,但都很有限。刚刚开始尝试手冲的朋友,建议先选择亚克力版的 Hario V60 练习,因为金属容易生锈,陶瓷或玻璃的质感是上去了,价格也相应上升,也更易碎。
3. 沉稳多面手型
以上几种常用的咖啡器具基本都属于“术业有专攻”,相比之下,半自动咖啡机能做的咖啡饮品种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了。因为制作程序相对复杂、需要时间磨合,添置一台家用半自动咖啡机更需要深思熟虑。

- 家用半自动咖啡机
很多时候,我们对“家用半自动”的误解从选购的第一步就开始了:市面上大部分半自动咖啡机的配套仅仅是手柄、奶缸和粉锤,电子秤、拉花针、粉渣桶和清洁用具等都需要另外购买,账单并不会因为一台看起来功能丰富又有动手乐趣的机器而终结。
因此,和经历过商用半自动机打磨的专业咖啡师不一样,普通咖啡爱好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更“实用”:
要买的配套是不是太多了?
家用的半自动能打出像样的奶泡吗?
清洗起来是不是很麻烦?
最重要的是,没什么基础的普通人也能玩起来吗?

这些问题如果不经过实操,也很难有真切的体会。刚好,蓝莓评测办公室和蓝莓侦探都在用马克西姆新出“鲶鱼”半自动咖啡机,我们就以它为例,聊聊家用半自动咖啡机的真实使用感受。

随机器一同收到的还有一个礼盒,是喜欢做咖啡的人看到会为这“齐齐整整”的场面心动的那种:手感厚重的压粉锤和手柄,配备压粉垫、可拆换的蒸汽管喷嘴、粉渣桶、方便收纳不占空间的清洁用具、百洁布,连做花式奶咖的撒粉器和撒粉片都有,讲究一点的只需要自己买一个布粉器就行。

自带的磨豆系统省掉了一台电动磨豆机的钱,有 35 档粗细研磨度可以选择,针对不同豆子的微调也是可以实现的,出粉口基本不会出现飞粉或结块,对于每次用完电动磨豆机都要拿小刷子刷一遍的人来说真的是省时省力的好设计。更重要的是,磨豆同时自带称重显示,也方便我们自己根据需要调整豆子的用量。


作为一台磨豆、萃取和打奶泡三合一的咖啡机,影响整体使用感受的细节也拿捏了:像粉锤和手柄都是比较有分量的,相应整个机身也会比较重,但这点就恰好避免了拧手柄的时候一手还要用力扶住机器的“多余动作”。而几次使用之后也会发现萃过的粉饼是比较干燥的,几乎都只是渣桶上敲一下,完整的粉饼就下来了。
其次是打奶泡,购入半自动咖啡机的朋友还是馋一口奶咖的——不是单纯牛奶和咖啡液的混合,而是有一层细腻的奶泡,可以给自己拉一个“大桃心”的那种。

一般的家用半自动咖啡机都逃不过两个的问题:由萃取切换到打奶泡之间需要一段时间缓冲;出口的蒸汽不够干燥强劲,往往手里的奶缸温度还不够,就多了小半杯掺水的牛奶。
“鲶鱼”的萃取和蒸奶之间不需要等待这件事,让整个创作流程都有了质的飞跃。不过,任何机器蒸奶都是需要尝试和磨合的,蒸汽管前端的测温探头也解放了原本充当温度计的手,能够更好地关注蒸奶过程中奶缸角度、声音变化和奶泡的生成。

“鲶鱼”的清洁流程也相对简单清晰。只需要在水箱加适量的白醋和温水,在出水口放好接水的容器,按键启动除垢循环就可以完成内部管道的除垢。配套的清洁刷和清洁针也可以用来清洁磨豆仓出粉道、手柄的过滤网、萃取口滤网和蒸汽口这些更“精细”、也更容易藏污纳垢的部件。

最后,是机器和入门新手、家庭使用场景的适配性。这台家用半自动咖啡机对于“打基础”的入门支持是很实在的:一方面,对于刚刚开始摸索半自动咖啡机、手法不太娴熟的朋友,量化的数据参考会起到直观的帮助;另一方面,按键功能和使用方式很清晰,各流程之间的衔接和切换丝滑,几乎不需要自己花额外的时间摸索或调整个人习惯去适应机器,反而给练习和日常使用留足了空间。


即便是新手,对照说明书、根据机器的显示,上手做一杯油脂丰富又味道香醇的咖啡还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选择在家做咖啡,主观偏好可能比具体参数更重要。毕竟,兴趣和美好的体验才是我们保持热爱和好奇心的动力。实在不想折腾了,咖啡粉装茶包里、冰箱里放一晚的冷萃照样是一种享受。


结语
咖啡是一种很奇妙的饮品,几个世纪的饮用历史中产生了很多规则和标准,但咖啡真正的乐趣却从来不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你可以在数字细微的变化中找到实验般的宁静专注,也可以跟随主观喜好在不同风味中尽情畅游,甚至在哪里喝咖啡都没那么重要。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在家使用的咖啡器具,真正拥有属于你的悠闲自得的“coffee time”。
